第147章番外·最后的最后
大唐的天,阴霾厚如峰峦。
李世民方登上帝位,就不得不面临最大的难题。大唐境内,举国上下,人户已不足三百万,绢一匹仅能换米一斗。各地户籍残缺,人丁逃役,国力孱弱。
丙午,李世民急召群臣议政,商讨如何禁止盗贼,重塑伦理纲常,以恢复大唐生产和国力。
这场讨论从日上中天至日落,众臣吵得不可开交,李世民在上头听得乐此不疲。
忽而,瞧见不合群之二人,一东一西立着,相隔甚远,神色却又出奇的相似。他正欲寻问,就闻封德彝高呼道:“陛下,我等皆觉应重法。”李世民眉头微挑,不赞成道:“民之所以为盗,是因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为活命自无暇顾及廉耻,若能使其衣食有余,自不为盗,岂能轻易动用重典?”
话音刚落,封德彝摇着头担忧道:“性之本恶,若民不易教化,恐仍有为盗之危。”
见李世民面露动容,方崭露头角的魏征道:“不然。久安才会使民骄奢淫逸,难以教化;经受乱世之苦的百姓,更渴望安定,反易教化。”封德彝继续反驳,甚至搬出了魏征“一介书生,不识时务,若信虚言,必败国家"的论调,听得微微倚靠金柱歇脚的莫媚讪然一笑,敛目构思着此后的诸般事宜。
除了在全国各地设立嗣昌局、铺开妇孺院、推行接生馆外,她还欲将兰台书院从稳娘培训转型为真正的女学,再并入国子监,但一想到国子监中守旧的老学究们,她就觉太阳穴森森抽疼。
按了按眉心,忽觉殿中安静了下来,抬眼便是杜如晦似笑非笑的面容,他嘴微启,同她报信。
环顾四周,果瞧见群臣中一些不善的目光。“莫大人若是累了,还是归家以修妇道。"见莫媚讽笑的封德彝不屑道,却被身旁另一官员拉住。
此官员先郑重同莫娴致歉后,拧头斥责封德彝道:“何故同头发长见识短的女子计较,失了身份,不若我等听听长孙大人的高见,出嫁从夫,莫大人说话不作数的。”
该官员此言一出,与莫娴相识多年的房、杜二人心生不满,还悄悄观望李世民的面色,果见方才还兴致勃勃的他,面容冷峻。长孙无忌微抬下巴,神情轻蔑,出言更是刻薄:“此言差矣,莫大人之本事功绩,吾常自愧不如,尔等纸上谈兵之辈,更难以望其项背。”竞被说不如一女子,两人面色难看,欲出言反驳却被魏征打断。魏征先以三皇五帝为例,将封德彝回怼得哑口无言,再刚直地寻问起莫娴的见解。莫绸却很是为难。
她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别说民心向背之理,就是大唐的命理她也知一二,但恐暴露过多被视作妖星或必须肩负大唐未来,遂只言:“若施以仁政,臣有把握在三年之内,将我大唐人户提升一成。”一成听着单薄,却至少是二十多万户人。
骤然,朝堂之上,群臣皆惊,窃议声四起,沸反盈天。莫碉被逼着立下军令状,房、杜二人虽信任她却也难免心生担忧。房玄龄随即道:“若想提升人户,必得休养生息、轻徭薄赋,这些皆需财力支撑,然现今国库空虚,不如精简官吏,推崇节俭。”此话虽易,实施起来却相当艰辛。
幸而,房玄龄颇有魄力,削州县、划十道,将原本二千多官员裁剪至六百四十人,逼得士族门阀日日在“颐养天年"的李渊面前痛哭流涕。而李世民就算被老子骂得狗血淋头,仍咬死不改,还为求得百姓休养生息之机,同深恶痛绝的东突厥,定下屈辱的城下之盟。众人顶着如泰山般的压力,艰难前行。
然,天不眷大唐。
贞观元年,年初就迎来了天狗食日,春夏逢大旱,秋冬遇水患,整载的自然灾害,愁得李世民日日殚精竭虑忙于民生。当初意气风发的少年,已成长为忧国忧民的好皇帝。
只是,当好皇帝改装出行,探访城中民情时,却在街巷间频频偶遇身着嗣昌局官服的女官,随行的除了金吾卫,竞还有太史局官员。悄然跟上去,就见百姓们多汇集于街巷口,金吾卫维持秩序,女官们立于中央声情并茂地演讲着,太史官员们赤面挠腮,屡屡颔首赞同。他侧耳倾听,就闻及了一天狗食日的玄妙故事。天狗看不过大唐百姓们,人丁凋零、后继无人,遂吞掉白日,给与百姓们多行周公之礼的时辰,还将其易孕之福送与众人。从未听过此神话的李世民,顷刻间就确定了是莫娴想的昏招,瞧着百姓们不再恐慌,还颇为信服的模样,他心中不禁感叹道:魏征说得对,这不是挺好孝教化的?
对魏征愈发满意之余,他又担心起莫娴来,回宫陪观音婢游园时,无奈道:“阿娴也太不忌讳了,她这般编排上天,若天狗计较起来,恐会降罪于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何苦偏要同莫姐姐计较?"观音婢微微蹙眉道,忽然面露娇憨地喊:"莫姐姐,做了甚亏心事?瞧见世民就跑?”在观音婢的眼中,莫姐姐近来也古怪得很,虽平日也同她见得勤,但这几日却是每日都来她此处报道,还特意避开李世民。今日李世民藏匿行踪回宫后就径直来了此处,遂同其撞了个正着。
“阿媚同我生分了!"李世民仍如未登基时的模样同她玩笑,见她亦如往日般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