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固然恐惧**在马来半岛壮大,但马来亚军政府在出兵围剿马共之前,首要担心的对象并不是苏联在东南亚的拥趸,而是背后获得美国支持的国府。
毕竟美国从罗斯福还在世时起始,就致力于推动‘去殖民化’政策,要和国府联手将**和帝国主义的势力在亚洲扫荡干净。
东洋刚宣布投降,国府陆军第方面军就在司令卢汉率领下挺进法属中南半岛北纬度以北地区,名义上是解除小鬼子武装,实际上是要避免法国殖民统治者卷土重来。
以阮海臣、武鸿卿为代表的越南民族主义者,已经准备在老蒋支持下成立亲近国府的越南政权,将胡志明领导的**运动扼杀在摇篮中。
二战末期就在中泰边界和泰**队对峙的陆军第师,则由师长吕国铨指挥进驻老挝首都琅勃拉邦,协助立场反法的佩差拉亲王巩固政权,并一度同维琪法军交手,显然国府有意在美国支持下颠覆欧洲殖民主义。
此举不只引起法国佬,也引起英国佬的恐慌,必然要做出回应。
考量到东南亚华人数量庞大,又有不可低估的经济影响力,刚刚击败小鬼子的国府势必能在华侨拥护下于马来半岛建立挑战英国殖民统治的桥头堡。
无论是信仰**的马共还是有美国支持的国府,此刻都成了大英帝国在东南亚的威胁。
面对此一全新的政治局势,马来亚军政府不得不调整二战期间拉拢华人压制马来人的政策,改为扶植东古·阿卜杜勒·拉赫曼等马来精英来压制华人。
考量到印尼为荷兰殖民地,英国出于权衡考量不可能允许马来人和印尼人合组一个新国家。但是透过将早先割让给泰国人的吉打、玻璃市、吉兰丹和登嘉楼还给马来亚,马来人又能恢复过去在人口数量上的优势来抗衡华人。
到了年月,又有简称‘巫统’的马来民族统一机构诞生,以推广马来至上主义。
美国则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支持国府海军林遵上校率领四艘美援舰艇收复QD和NQD,将国府的影响范围投射到南海诸岛,鼓舞东南亚华人的民族士气。
彼时,解放战争已经打响,但是马来亚左右两派的华人却为国府世界四强的地位凝聚在一起,准备在美国帮助下和巫统决一死战。
若不是因为苏联开始在东欧、中欧发起政治攻势,还有**势力在远东不断壮大,或许代表美国的华人和代表英国的马来人已经在马来半岛打响一场代理人战争。
**的威胁,让美英两国达成了新的共识,那就是让东南亚留在欧洲殖民者手中,远比落入苏联手中要好。
于是美国调整政策,不只拒绝协助国府收复香港,还要求**从法属中南半岛撤退。
进入年,解放战争的局势明朗,马共趁势崛起,重新号召过去在丛林里打游击的人民抗日军弟兄拿起武器,组织‘马来亚民族PLA’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打算让马来半岛上的红色革命和中国大陆的红色革命连成一线。
一旦马共推翻英国殖民统治,新成立的马来亚马共政权必将成为中国之附庸。
马来半岛上的左派华人对此雀跃不已,右派华人心中也是五味杂陈,因为历史上马来半岛从未和中国如此接近。
理解到这个事实的美国,更是难以乐见马来亚成为亲近中国的国家,亲美的国府已经撤退到台湾,亲苏的中国会让马来半岛成为苏联深入东南亚的投射点。
为此美国更是大幅改变立场,决定力挺英国守住马来半岛。
为了有效压制高喊‘打倒帝国主义’的马共,英国也不得不顺应战后新兴国家的独立思潮,开始推动马来半岛在最有利于英国的环境下走上独立。
起初英国佬打算撇开华人和印度人,同巫统商讨建立马来联合邦的可行性,结果马上遭到华人和印度人的联手抵制。
于是英国佬又在年扶持印度人的马来亚印度国大党,以进一步孤立华人。
马共叛乱和紧急命令的发布,更是让马来亚联邦得到整肃华人的正当理由。他们在对马共枪口相向的同时,还不顾国府的颜面勒令解散了所有国民党在马来半岛的支部,彻底结束国府对马来半岛政治事务的干预。
不过,英国佬也从小鬼子的经验中学到了教训,就是对华人进行种族清洗的结果,会将华人统统逼入马共的怀抱。
何况还有以中华总商会为代表的右派华人资本家势力存在,都是英国佬可以好好利用,压制马共的重要力量。
于是,年月日,亲英商人陈祯禄爵士在英国佬扶持下成立了马来亚华人公会(马华),代表华人抗拒马来亚联合邦的构想。
马华的成立,象征马来人、印度人还有华人等马来半岛三大族群都有了代表自己的党派。
然而加入马华的,并不是只有以拿督陈祯禄爵士为代表的亲英商会势力,二战期间加入华侨协会的亲日份子,还有许多国民党的支持者也在南洋国民党的元老,甚至于国府暗中鼓励下加入马华。
相较于陈祯禄等西化程度较高,连中文都说得不标准的殖民精英,加入马华的华侨协会与国民党人还保留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甚至和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