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人工智能研究布局(2 / 4)

是絮絮叨叨的说了下他进数学系的原因以及现在的迷茫。

王建昆因为跟孟昆一个宿舍,平时上课也经常坐他旁边,他的作业情况以及小测验情况都有了解,知道他脑子虽然好用,但是还是受制于以前的封闭式思维,觉得一切都有标准答案,所以在数学方面想要有突破性的理论研究是比较难的,但是他在应用数学方面应该是有优势的。

于是他建议孟昆道:“昆哥,你知道计算机吧?你不如把方向专注于数学应用,跟计算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说不定能更快的出成果,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甚至世界其他国家在这一块也才刚开始没多久。”

“数学与计算机结合起来研究?你说的是咱们信息与电子科学系研究出来的那种超级计算机?我现在可没有那个能力接触到这种超级设备啊,学校里现在都没那个能力买下一台。”孟昆说道。

“你可以先从简单的开始啊,不可能一上来就用到超级计算机的,比如个人计算机上就可以应用到很多数学,你如果想的话,我可以帮忙介绍下。”

王建昆知道目前郎骏建在人工智能研究上已经遇到很多瓶颈了,这些瓶颈主要在数据分析、数据训练和评估方面,这需要一位非常懂数学的人参与进来,他自己倒是有这个能力,但是他要忙的事情太多,没那个精力去帮郎骏建,而且后续随着人工智能在工业和社会领域用的越来越多,需要的人才也就更多,所以不可能只靠他和郎骏建两人就把人工智能研究透彻。

“建昆,那太感谢你了,不过个人计算机还是很贵的吧?我去用费用高不高啊?”孟昆家条件可能比较一般,平时销还是很节省的,吃饭也很少打肉菜,所以对于计算机这种动辄上万的设备有点畏惧。

“昆哥你别担心,你这种高材生能够去那搞研究,他们不仅不收你钱,还会视情况给你一些交通补贴和伙食补贴呢。”

“这么好?建昆,快跟我说说是哪里。”孟昆听到王建昆这么说,眼睛瞬间亮了,拉着王建昆的手激动的说道。

“昆哥放松点,你抓太紧了。”

“哈哈,不好意思建昆,我太高兴了,你快说说到底是哪个单位这么好,他们会要我不?”孟昆讪笑的挪开抓王建昆的手,但是还是靠近他小声的问道。

“是一家叫做星耀集团的港资企业,他们在bj有一个人工智能研究院,目前正在招募有能力的人加入进去,地点就在中关村大街上。”

“啊?就是那个跟咱们信息与电子科学系共同研究出超级计算机的那家港资公司?还有人工智能是什么啊,我不懂啊,我只对数学比较懂。”

人工智能这个词孟昆显然没听过,或者听过了没留下印象,此时国内对人工智能有了解的可能不超过20个,所以孟昆不知道也情有可原。

于是王建昆给他进行了一番科普。

“‘人工智能’这一概念是在 1956年由人类神经科学家约翰·麦卡锡首次提出的。

人工智能arti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 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人工智能之所以被称为‘人工智能’,是因为它是由人类创造和控制的,“人工”二字表明了人类对新科技的掌控,强调了人类对科技的责任。人工智能可以拥有知识表示和推理能力、自主决策能力包括智能规划和协调能力、自然语言理解和自然语言生成能力、计算机视觉和对象识别能力、自动监控和故障诊断能力等,这些能力使得它能够执行通常需要人类参与才能完成的任务,如图像处理、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自动驾驶等。”

等孟昆消化完王建昆给他讲解的“人工智能”这一概念后,他又接着给他讲解了一番“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

“在1943年,沃伦·麦卡洛克和沃尔特·皮茨提出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模型。随后,图灵提出“图灵测试”,设想判断机器是否具有真正智能的测试方法。

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术语,标志其成为独立研究领域。此阶段计算机技术进步且有大量研究资金,人工智能取得显著进展。

随后在1974 1980年期间,因为高昂研究成本、实际应用缺乏及过度期待导致的失望,人工智能研究进入停滞状态,被称为“ai冬天”。

而现在这个阶段,国外已经开放出了一些人工智能应用,开发出来的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得到广泛应用,模拟人类专家决策过程,为特定任务提供咨询。

不过目前这些应用的使用成本比较高,可靠性还比较差,应用面非常的狭窄,也正是这个情况,星耀集团希望能抓住国外发展停滞的这个阶段,通过跟国内人才进行合作,一起来开发出能广泛应用的人工智能系统,为科技发展和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