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资源危机(1 / 2)

一座全新的核裂变电站已经被李青松操纵着克隆体们建造完成。

但与其余核裂变电站不同的是,此刻这一座核裂变电站并不分成许多个结构,譬如反应室、冷却室、交换室、电机室之类。

它是一个整体。

构成一座核裂变电站的所有部件,被李青松集成到了一起,成为了一个整体性的结构。

巨大的厂房之中,这样一座核电站便在平稳运行之中。

它的高度达到了16米左右,长度有40余米,宽度25米,总体积达到了14万余立方米,总质量高达4000余吨。

它表面并不平整,而是密密麻麻的管道,和众多略显杂乱的凸起与凹陷,整体看起来像是某一台车辆的发动机的放大版。

别看它如此巨大,但相比起其余自己所建造的那些核电站,将那些核电站的所有部件加起来,其总质量恐怕会是这一座核电站的十倍不止。

它更是具备一个其余核电站无法比拟的优点。

它是可以移动的!

只要有足够的运力,就能直接把它吊装起来,不管放到哪里,它都能进行核裂变作业,源源不断的将核能依据需求转换为电能或者热能!

看着面前这座极为庞大,但相比起“同行”们又极为渺小的发电站,李青松知道,自己已经攻克了核裂变电站小型化的第一道难关。

此刻的它,已经具备了被塞到一艘飞船中去,承担起为这艘飞船供应能源和电力的能力。

当然,那艘飞船要极为巨大才行,质量至少要在两万吨以上。

但如果是质量在两万吨以上的飞船的话,此刻这座核裂变电站的功率却又有点低了。

它的最高功率仅能达到一万千瓦而已,相比起如此巨大的飞船,还是少了点。

“唔……要达到实用性的话,它的质量和体积还需要再缩小一半以上,同时,功率要再提升一倍才行。

这样一来,它的体积便能降低到7000立方米左右,质量有2000吨左右,功率两万千瓦……就可以真正应用了。”

但……

回顾了一下这台核裂变电站的研发与制造过程,李青松轻轻叹了口气“难啊。”

为了做到将一整座核电站塞到如此之小的铁壳子里,同时确保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足足数万名克隆体在过去这几年里,殚精竭虑,日夜不休。

为了展开各种实验,寻求更优秀的材料和结构,达到更高的的加工精度,甚至有上百名克隆体因为工程或者实验意外而死去。

大量的资源和大量的心血之下,它才能建造成功。想要一下子再将它缩小一半,同时功率提升一倍,其困难程度连李青松都感觉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能想到的,能优化的地方都已经优化了,还能怎么改?

深空号飞船之中当然有船载小型核裂变电站的样本,但是……

逆向工程这种事情,确实有用,但最终能有多大用处,却说不好。

就比如地球时代的一辆汽车,从理论上来讲,是否将其拆卸成一个个零件,然后一比一仿制,再组装起来,就能在不掌握汽车原理的前提之下,学会制造汽车?

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这忽略了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一,材料。二,公差。

逆向工程无法破解材料配方。造不出符合要求的材料,怎么保证性能?

以及公差方面。

任何零部件的铸造都是存在误差的,但只要能将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便不会对整体造成影响。

单纯的测量,确实可以确认某个零部件的尺寸,但怎么知道它的公差是多少?

不确定公差,同时在仿制制造的时候也会存在公差,那么最终一堆零件拼装起来,公差就会大到无法忽视的地步,完全不可能与原版比拟。

更不要说其中的各种力矩、各种连接件的连接形式、线缆的铺设原理,等等等等,复杂的事情一大堆,全都不是逆向工程能解决的。

正因如此,李青松就算眼前守着深空号飞船,都同样造不出足够小型高效的核裂变电站,同样,守着蓝图克文明的那艘母船,也获取不到太多的科技。

但是……

李青松有些忧虑的看了一眼敌神星方向。

“在我这么大规模的开采之下,敌神星上的资源恐怕也撑不了多久啊。

等敌神星的资源也耗干了,这附近又没有其余的星球,我从哪儿弄能源和资源去?

必须要在资源耗干之前,到内太阳系去。

但如此大规模的迁徙,与核裂变电站小型化技术以及二次加压推进技术脱不开。

没有这两种技术,大规模星际迁徙就不可能做到。

同时二次加压推进技术也是在核裂变电站小型化的技术上发展来的,根源还在核裂变电站小型化上。”

看着面前庞大的大家伙,李青松有些头疼。

如果可以,李青松真恨不得直接用手把它捏小到足以塞进飞船里的尺寸。

只可惜自己不是超人,捏不动。

“哎,没办法,继续研究吧。”

李青松操纵着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