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1 / 2)

第135章备考

在吉安曾芸芸新置备的宅子礼,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斜斜地洒进书房,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肖平端坐在黄花梨木案前,修长的手指轻轻转动着手中的狼毫笔。砚台里的松烟墨已经研得浓稠如漆,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平哥哥,可是遇到难处了?”

曾芸芸端着青瓷茶盏轻手轻脚地走进来,看见案头铺开的宣纸上只有寥寥数行字迹。她将茶盏放在案角,目光扫过肖平紧蹙的眉头。“这′知者利仁'的破题,我总觉得差了些什么。"肖平放下毛笔,揉了揉太阳六,“朱子集注上说′知者明于事',可我想结合新政一条鞭法来论述,又怕离经叛道。”

曾芸芸抿唇一笑,从袖中取出一方素帕,轻轻拭去肖平额角的细汗:“你忘了汤先生说过什么?八股虽要代圣人立言,但考官最想看的,恰恰是考生自己的见解。”

窗外一阵微风拂过,庭院里的杏树簌簌作响,几片粉白的花瓣飘进窗来,落在砚台旁。曾芸芸拈起一片花瓣,在指尖轻轻转动:“你看这落花,非要它化作春泥才算出处吗?”

肖平一怔,目光落在曾芸芸手中的花瓣上。忽然,他眼中闪过一丝明悟,重新提笔蘸墨:“我明白了!知者见民生之多艰,故而以利导之,这并非曲解圣人之道,实乃通权达..…

笔锋在宣纸上流畅地游走,墨迹如行云流水。曾芸芸悄悄退到屏风后,望着少年挺直的背影在晨光中镀上一层金边。她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温柔的笑意。

不知不觉,府试将近。肖平攻读更加努力,每天几乎都是到夜半才睡。直到曾芸芸屡屡劝诫,他才去休息。

这几日,府城之中已经多了许多读书人的身影。一些做读书人生意的店铺,生意逐渐火爆起来。

当然,并非所有的读书人心思都用自备考上,哪怕来得早也不代表什么。秦楼楚馆之中,已经连续爆出了多个读书人争风吃醋的事件。当然,也有一些读书人写出了不错的文章,在某些力量的助推下在府城流传,通过这种办法为自己造势。

自隋朝兴办科举,科举文化随之兴起。

在唐朝,每次考前,都有举子将自己得意的诗赋献给考官,为的是给考官留下好印象。过几日,考生或许还送上几篇文章,被称为“温卷”。考官与考生的这种互动,常被认为是“风雅"之举。对于考生来说,别人都与考官互动,而你没有,别人不会认为你是君子,反而会认为你特立独行。不过到了宋朝,搞这一套流程作用小了,因为宋朝的科举开始糊名。科举风气由此转清,寒门子弟得到了更多的机会。但是,世家大族的影响力依然还在。糊名,有时候只是做给人看。但不管怎么说,科举的公平性得到了提升。等到了明朝,科举的制度更加严格。考前考官与考生来往,已经是十分忌讳的事情了。

还有一件事让肖平颇多感慨,就是好友沈有容来信,言明自己彻底打算弃文从武,今年着手参加武举了。

参加武举,都得是另外一条路,但哪怕成为武进士,也多半会被世人看轻。但是沈有容能因为报国之情和个人志趣,毅然做出这等选择,让肖平十分佩服。

至于曾芸芸,则想到了更深的一层。大明倾覆之日不远,若是无沈有容这般慷慨之士让她能够看到希望。她干脆就不让肖平参加科考了。二人赚一些银子,买上一艘大船,干脆逃到海外算了。

最近,白鹭洲书院诗经社搞了一次书院外的聚会,邀请肖平参加。肖平前去学习了一番。这一次,曾芸芸则没有前去。肖平以后还要独立面对很多事情,曾芸芸不想什么事情都由自己包办。

在聚会之中,肖平自然又见到了蓝亮、韩奇、张声等人。坐而论道,受益良多。众人则诧异肖平进步之大,纷纷问询其窍门。曾芸芸在肖平来此之前就猜到了众人会有此一问,便提前让肖平准备。果然,当肖平在众人面前报出了自己日常读书的书单以及每日读书的安排时,众人便已经叹服,不再寻根追底。

在书院之中读书,有讲郎精解,有同窗竞争,更有大量的墨卷可以研习,但是有一点不好,就是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大量的人情往来之中,不知不觉耽误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这次因为是临近府试,大家一起揣摩敬意。平日里的诗经社,则是吟诗作对,甚至被人耻笑。

所以,除了肖平之外,其余人也经此聚会,也觉得自己该更加发愤。众人各自返回后,蓝亮和妹妹提及了肖平的进步。蓝灵一句话让他哑口无言:“他不想理会我,哥哥你有什么办法?”蓝亮想了很久,最终还是说:“恰好我们能找个人,好歹先去了解一下肖平的情况。在这里是看不到什么的。”

蓝灵眼睛一亮:“是去他家中吗?”

蓝亮点点头:“他有时候就住在府城。想去寻他并不难。”午后,肖平正在研读张居正的《陈六事疏》,忽听前院传来争执声。他放下书卷走出去,只见大伯母黄春生正扯着曾芸芸的衣袖。“你这丫头好没规矩!"黄春生尖声道,“近哥儿要借《四书大全》备考,你竟敢推三阻四!”

曾芸芸不卑不亢:“伯母容禀,那套书是洛王昨日才送来的,墨迹未